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贵州省榕江县一起恙虫病暴发疫情调查分析
罗小龙, 周敬祝, 黄红武, 李乾, 王丹, 师伟芳, 梁文琴
摘要57)   HTML    PDF (3281KB)(266)   
目的 对2022年贵州省榕江县恙虫病突发疫情进行分析,探索其发病特点及流行特征,分析感染影响因素,为制定防制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统一问卷开展流行病学调查,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病例血清,收集病历资料同时开展宿主调查。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 结果 依据病例定义共发现恙虫病病例20例,其发病病例职业均为农民,在流行病学调查中有14例曾在都柳江边活动。其中确诊病例9例,临床病例3例,疑似病例8例。病例均有发热,有畏寒和头痛症状者分别占65.00%和55.00%,乏力和全身酸痛者分别占45.00%和30.00%,特异性焦痂者仅占25.00%。通过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病例血清8份,IgG抗体滴度≥1∶128的5份,其中恢复期抗体呈4倍增高的有5份。发病至就诊时间平均为5.85 d,就诊至诊断时间平均为2.80 d。 结论 本次疫情为一起恙虫病暴发疫情,临床症状上主要表现为发热、畏寒和头痛等;暴雨洪水后,在河边活动有可能增加患病风险;恙虫病潜伏期长、早期症状不典型、当地村民及临床医生对该疾病认识不足等因素是本次疫情发现及处置不及时的主要因素。建议加强恙虫病健康教育,“早预警、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有效降低该类疾病对人群健康的危害。
2023, 34 (6): 804-808.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3.06.018
贵阳市白纹伊蚊对3种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的抗药性及击倒抗性基因研究
张燕, 王丹, 周敬祝, 师伟芳, 罗小龙, 孔雪雪, 余好, 管毓威, 胡勇, 梁文琴
摘要107)   HTML    PDF (1202KB)(407)   
目的了解贵阳市白纹伊蚊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的抗性程度并检测击倒抗性基因突变,为该地区白纹伊蚊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2022年7-8月在贵阳市不同方位采集白纹伊蚊幼虫,带回实验室饲养至F1~F2代,采用幼虫浸渍法和成蚊接触筒法测定其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的抗药性;单只提取白纹伊蚊成蚊基因组DNA,采用普通PCR扩增后直接测序的方法分析击倒抗性基因突变。 χ 2检验用于分析各组间突变基因频率差异。 结果贵阳市白纹伊蚊幼虫对溴氰菊酯、氯菊酯和高效氯氰菊酯的半数致死浓度(LC 50)分别为0.559、0.021和0.012 mg/L,抗性倍数分别为433.33、46.67和16.44倍;0.03%溴氰菊酯、0.4%氯菊酯和0.08%高效氯氰菊酯处理后白纹伊蚊成蚊的死亡率均<80.00%;敏感品系白纹伊蚊在1016、1532和1534基因位点均未检测到突变,自然种群白纹伊蚊在3个位点均检测到击倒抗性基因突变。1016位点有2种等位基因,即野生型GTA(V)(76.35%)和突变型GGA(G)(23.65%),其敏感表型与抗性表型突变基因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 2=1.810, P=0.178);有3种基因型,即野生型纯合子V/V(58.78%)、野生/突变型杂合子V/G(35.14%)和突变型纯合子G/G(6.08%)。1532位点有2种等位基因,即野生型ATC(I)(99.83%)和突变型ACC(T)(0.17%);有2种基因型,即野生型纯合子I/I(99.66%)和野生/突变型杂合子I/T(0.34%)。1534位点有2种等位基因,即野生型TTC(F)(48.48%)和突变型TCC(S)(51.52%),其敏感表型与抗性表型突变基因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 2=0.603, P=0.437);有3种基因型,即野生型纯合子F/F(8.11%)、野生/突变型杂合子F/S(80.74%)和突变型纯合子S/S(11.15%)。 结论贵阳市白纹伊蚊幼虫和成蚊对3种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均已产生中高抗性,并发生击倒抗性基因突变,但未发现其基因突变与抗性表型有明显关联;可持续监测该地区白纹伊蚊抗药性水平,指导杀虫剂科学合理使用,以有效防治蚊虫和延缓杀虫剂抗性产生和发展。
2023, 34 (5): 600-606.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3.05.003
贵州省遵义市2022年度鼠类及其病原学监测结果分析
郑德阳, 朱琳, 梁文琴, 黄佳, 师伟芳, 饶凯, 周敬祝, 夏彩霞
摘要161)   HTML    PDF (636KB)(749)   

目的: 了解遵义市鼠种类、密度及其携带病原体情况。方法: 设置遵义市14个县(市、区)为监测点,各县(市、区)均设置东、南、西、北、中5个采样点,共70个采样点,采用夹夜法于2021年10月-2022年10月开展遵义市2022年度鼠类及其病原学监测。对捕获到的小型兽类(小兽)标本进行种类鉴定和病原体检测,采用Excel 2021软件进行数据整理,SPSS 2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分析采用率或构成比之间的χ2检验,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析小兽密度、种类构成和病原体携带情况。结果: 各监测点共布放有效夹9 969夹次,捕获小兽549只,其中鼠类522只,小兽总密度为5.51%,总鼠密度为5.24%,红花岗区鼠密度最高,为12.94%,其次是凤冈县,为12.34%,赤水市最低,为1.80%,各县(市、区)鼠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5.619,P < 0.001)。城镇居民区、农村居民区和重点行业的优势鼠种均为褐家鼠,农田耕地以黑线姬鼠为优势鼠种。遵义市不同区域(中部、北部、东部、西部)小兽种类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7.357,P < 0.001)。取每只小兽标本的肝、脾和肾[问号钩端螺旋体(钩体)、恙虫病东方体]、肝、脾和肺(大别班达病毒)和肺(汉坦病毒)进行病原体检测,共抽取检测标本343份,检出病原体阳性27份,阳性病原体均为问号钩体,病原体检出率为7.87%,其中鼩鼱检出率最高,为16.00%,其次为黑线姬鼠(12.35%),褐家鼠最低(1.64%),不同种类小兽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372,P=0.002);农田耕地小兽问号钩体检出率最高,为9.66%(26/269),重点行业检出率为2.94%(1/34),城镇居民区和农村居民区均未检出,不同生境类型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5.171,P=0.160);湄潭县小兽问号钩体检出率最高,为27.03%,其次为绥阳县(25.00%),仁怀市、凤冈和余庆县未检出,不同地区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5.409,P=0.001)。结论: 遵义市鼠密度较高,检出问号钩体,需警惕相应疾病的发生,各地应积极响应,加强春、秋季灭鼠工作,根据各生境优势鼠种和病原体检出情况,并结合各地区实际采取综合防制措施,降低鼠密度,防止鼠传疾病的发生。

2023, 34 (4): 501-507.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3.04.011
贵州省2017-2021年蚊类监测分析
张燕, 周敬祝, 王丹, 师伟芳, 向昱龙, 胡勇, 梁文琴
摘要181)      PDF (2287KB)(807)   
目的 了解贵州省人居及周边环境蚊虫的种类构成、种群密度和季节消长规律,为蚊媒传染病的风险评估和病媒生物的科学有效防控提供依据。 方法 收集整理2017-2021年贵州省78个病媒生物省级监测点的蚊虫数据,分析蚊虫的种类构成,比较不同年份、不同地区、不同生境蚊虫密度差异及季节消长规律。利用SPSS 24.0软件对不同生境布雷图指数(BI)和蚊密度进行方差分析,评估风险等级。 结果 2017-2021年共捕获雌蚊131 476只,蚊密度平均为5.82只/(灯·夜),其中致倦库蚊占比最高,达43.34%,其次是中华按蚊,占20.68%;大多数市(州)的优势蚊种均为致倦库蚊,其中致倦库蚊构成比最高的地区为遵义市,共捕获17 409只,占捕获总数的61.32%,不同地区蚊虫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5.276, P<0.001);2017-2021年蚊密度最高的生境均为牲畜棚,各生境优势蚊种均为致倦库蚊,不同生境蚊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114.368, P<0.001);灯诱法监测的成蚊密度5月开始逐渐上升,蚊密度高峰出现在每年的6-8月,蚊密度9月开始迅速下降;BI季节消长呈现较明显的双峰分布,分别为6和8月,BI 5月开始迅速上升,9、10月逐渐下降;不同年份BI均>5,风险等级为1级的地区有安顺和贵阳市及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2019年安顺市和2021年贵阳市BI均>10,风险等级为2级。 结论 贵州省人居及周边环境中致倦库蚊和中华按蚊为优势蚊种;农村环境蚊密度较高,特别是牲畜棚,它是蚊虫的重要孳生地,要特别加强该类环境蚊虫的防制。总体来看,贵州省的蚊虫活动高峰呈双峰型,分别为6和8月,出现双峰的原因可能与贵州省的独特气候和降雨情况息息相关。因此可在蚊虫繁殖高峰来临之前做好防治工作,降低蚊虫密度以及蚊媒病毒传播的风险。
2023, 34 (3): 356-361.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3.03.013
贵州省少数民族自治州微小扇头蜱的宏基因组分析
向昱龙, 周敬祝, 张燕, 胡勇, 梁文琴
摘要78)      PDF (7990KB)(785)   
目的 调查贵州省少数民族自治州的优势寄生蜱种微小扇头蜱的微生物菌群,为蜱传疾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2019-2020年4和7月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和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18个采样点捕捉牛、羊体表的微小扇头蜱。将捕获的微小扇头蜱按地区、生长阶段和性别分组,每组3个平行样,进行宏基因组测序。测序结果经质控、拼接组装等操作后与美国国立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CBI)非冗余蛋白库进行同源性比对,获得物种分类注释信息。然后通过R(v. 3.6.3)和GraPhlAn(v. 1.1.3)软件进行可视化分析,包括物种组成分析、非度量多维尺度(NMDS)分析和组间相似性分析(ANOSIM)。 结果 微小扇头蜱的优势菌门为厚壁菌门(60.70%),其次为变形菌门(33.76%)和放线菌门(4.53%)。优势菌种为金黄色葡萄球菌(38.29%),其次是肺炎克雷伯菌(7.79%)和肺炎链球菌(5.26%)。检出多种蜱传病原体,包括斑点热群立克次体的多种基因型和嗜吞噬细胞无形体(1.38%)。 Rickettsia fournieri(2.91%)是中国首次从蜱中检出的新发立克次体,日本立克次体(1.76%)和 R. monacensis(0.04%)是中国常见的蜱传立克次体基因型。 R. fournieri和日本立克次体主要由雄蜱携带。NMDS分析表明,不同生长阶段、不同性别微小扇头蜱的微生物菌群组成不同。ANOSIM分析结果显示分组合理,组间差异大于组内差异( R=0.147, P=0.014)。 结论 贵州省少数民族自治州的微小扇头蜱微生物菌群组成丰富,携带的病原体可能会导致斑点热和人粒细胞无形体病,应加强相关媒介监测和病原体检测,采取相关防控措施,降低蜱传疾病发病风险。
2023, 34 (3): 319-325.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3.03.007
贵州省2016-2020年登革热媒介伊蚊监测分析
张燕, 田珍灶, 向昱龙, 王丹, 周敬祝, 梁文琴
摘要96)      PDF (629KB)(684)   
目的 了解贵州省登革热媒介伊蚊种群密度及分布情况,为登革热风险评估、预测预警及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2016-2020年每年的5-10月,采用诱蚊诱卵器法和人诱停落法对贵州省9个登革热媒介伊蚊监测点进行监测。利用Excel 2013软件汇总监测结果,SPSS 24.0软件对不同月份诱蚊诱卵指数(MOI)和叮咬指数进行方差分析。 结果 2016-2020年白纹伊蚊MOI为5.82~7.95,叮咬指数为11.69~17.01 只/(人·h),MOI和叮咬指数高峰出现在8月,其中不同月份MO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4.017, P=0.002)。 结论 白纹伊蚊在贵州省分布广泛且密度较高,登革热传播或流行风险较高;建议相关部门加强白纹伊蚊的监测及控制,减少蚊虫孳生,防止输入性登革热病例引起本地病例的发生。
2023, 34 (2): 218-221.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3.02.012
贵州省铜仁市白纹伊蚊抗药性及代谢酶活性监测研究
王丹, 陈丹丹, 田冬冬, 徐秀平, 周敬祝, 师伟芳, 梁文琴
摘要148)      PDF (809KB)(797)   
目的 掌握贵州省铜仁市白纹伊蚊对常用杀虫剂的抗药性水平,并从酶学水平初步探索其代谢抗性机制,为当地白纹伊蚊控制及抗药性治理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2020年8月在铜仁市不同方位居民区的小型积水容器中采集白纹伊蚊幼蚊,经饲养室繁殖至F1~F2代,采用幼虫浸渍法及成蚊接触筒法对当地白纹伊蚊幼蚊及成蚊进行抗药性监测,并采用酶标仪检测幼蚊非特异性酯酶(NSE)、多功能氧化酶(MFO)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的活力,实验室结果所得数据采用SPSS 24.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Minitab 20软件制图。 结果 白纹伊蚊野外种群幼蚊对溴氰菊酯、高效氯氰菊酯、氯菊酯、双硫磷和残杀威的抗性倍数分别为15.38、7.88、61.44、1.70和1.90倍。成蚊对溴氰菊酯、高效氯氰菊酯、氯菊酯、马拉硫磷、残杀威诊断剂量的24 h死亡率分别为0、58.00%、2.13%、79.25%和100%。白纹伊蚊野外种群NSE、MFO、GST活力是敏感品系的1.21、0.28和0.34倍。野外种群NSE、MFO及GST活力均呈正偏态分布。 结论 铜仁市白纹伊蚊幼蚊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均已产生不同程度的抗药性,对双硫磷或残杀威敏感,而成蚊对3种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和马拉硫磷呈现抗性,对残杀威敏感。建议今后当地白纹伊蚊防治工作遵循综合防制原则,科学合理的选择化学杀虫剂,以便有效控制抗药性的发生及发展。
2022, 33 (6): 787-792.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2.06.004
贵州省部分地区蜱及其携带细菌调查
向昱龙, 周敬祝, 刘英, 刘平涛, 胡勇, 梁文琴
摘要174)      PDF (1706KB)(791)   
目的 对贵州省部分地区开展蜱及其携带细菌调查,为深入了解贵州省蜱及蜱传病原体情况和蜱传疾病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2017年4月和2019年4月在贵州省修文县、晴隆县、兴义市、兴仁市、望谟县、江口县的牛、羊、鼠体表捕捉寄生蜱,进行形态学鉴定;选取部分蜱,采用血平板和脑心浸液培养基(BHI)平板进行细菌培养,挑选不同菌落形态的细菌进行传代纯化,经PCR扩增16S rDNA全长序列,测序鉴定菌种。 结果 共采集动物体表蜱3属6种742只,其中长角血蜱为优势蜱种,占捕获总数的69.81%;其次是微小扇头蜱,占比为23.05%;其余蜱种较少,占7.14%。共培养出细菌188株,隶属3门28属,其中变形菌门为优势菌门,其次是厚壁菌门和放线菌门。 结论 贵州省调查地区蜱种丰富,蜱体内携带细菌种类繁多,含多种人兽共患病菌。为防止蜱侵害人及家畜,应加强蜱及蜱传病原体的调查、监测与防控。
2022, 33 (1): 148-152.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2.01.027
贵州省黔东南州部分地区食用鼠种类及病原体携带情况初探
周敬祝, 刘英, 吴玉英, 田珍灶, 王月, 蒋维佳, 陆先华, 李世军, 梁文琴
摘要334)      PDF (888KB)(1010)   
目的 调查贵州省部分少数民族食用鼠种类构成及病原体携带情况,为今后鼠及鼠传疾病防治提供基础资料。 方法 通过访谈了解当地少数民族食用鼠类情况,采用夹夜法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3县4乡镇的山地林区开展鼠类调查并分类鉴定,解剖采集其脏器放于-20 ℃低温保存并运送至实验室;采用PCR技术检测鼠体携带钩端螺旋体(钩体)、汉坦病毒、鼠疫耶尔森菌(鼠疫菌)情况,并对其中2份鼠肠道细菌进行分离鉴定。 结果 共捕获鼠标本141只,捕获率为20.74%,共计2科5属10种,其中食用最多鼠种为青毛鼠和白腹巨鼠。钩体检测阳性率为27.08%(13/48),Ⅰ型汉坦病毒阳性率为0.71%(1/141),Ⅱ型汉坦病毒阳性率为12.77%(18/141),鼠疫菌均为阴性(0/125)。青毛鼠十二指肠分离到4种菌,均不具备致泻性,而白腹巨鼠分离到4种菌,其中2种具有致泻性。 结论 青毛鼠及白腹巨鼠是山地林间优势种也是食用的主要鼠种,其携带钩体和汉坦病毒,应是重要的储存宿主,具有较高的传播流行风险。建议加强该地区鼠及鼠传疾病的监测,重视鼠传疾病及其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以降低该地区鼠传疾病的发病风险。
2021, 32 (4): 432-435.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1.04.009
贵州省部分地区2019年蚊虫及蚊媒病毒调查研究
闫冬明, 王文周, 王雪霜, 刘强, 吴兴彬, 赵宁, 梁文琴, 周敬祝, 王丹, 王君, 刘起勇
摘要383)      PDF (1268KB)(1221)   
目的 调查贵州省部分地区蚊虫种类及蚊媒病毒分布,为该地区蚊媒传染病防控提供依据。 方法 用诱蚊灯采集蚊虫,将蚊虫分类鉴定后,用分子生物学方法检测蚊虫携带病毒种类,通过生物信息学软件构建毒株系统发育树。 结果 2019年6月在贵州省黎平县中潮镇和乌当区羊昌镇共采集到蚊虫3属9种共27 169只,其中中华按蚊为优势蚊种,占捕获总数的50.47%(13 712/27 169);其次是三带喙库蚊,占45.80%(12 444/27 169);其他蚊虫最少,占0.26%(70/27 169)。从黎平县中潮镇的蚊虫标本LK6110中检出1株病毒,经分子生物学鉴定,该病毒株属于基因Ⅲ型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JEV)。 结论 本次贵州省调查地区的优势蚊种各不相同,羊昌镇以中华按蚊为主,中潮镇以三带喙库蚊为主,并在黎平县中潮镇三带喙库蚊中检出JEV Ⅲ型病毒。
2021, 32 (4): 422-427.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1.04.007
贵州省兴义及赤水市白纹伊蚊抗药性监测分析
王丹, 史鹏, 赵文平, 闫英, 周敬祝, 田珍灶, 梁文琴
摘要268)      PDF (552KB)(859)   
目的 掌握贵州省兴义及赤水市白纹伊蚊对常用杀虫剂的抗药性现状,了解苏云金杆菌以色列亚种( Bti)对赤水市白纹伊蚊幼蚊的杀灭效果,为当地科学制定防治对策及预防媒介伊蚊相关传染病流行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于2018年9月及2019年7月先后在兴义及赤水市不同方位的居民区小型积水容器中采集白纹伊蚊幼蚊,经实验室繁殖至F1~F2代,按照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幼虫浸渍法及成蚊接触筒法对两地白纹伊蚊幼蚊及成蚊进行抗药性监测,判定其抗性程度。 结果 兴义市白纹伊蚊幼蚊对溴氰菊酯、高效氯氰菊酯、氯菊酯和敌敌畏(DDVP)的抗性倍数分别为44.78、39.18、113.74和2.74倍,赤水市为38.38、24.25、26.37和1.64倍。此外,赤水市白纹伊蚊幼蚊对残杀威和 Bti的抗性倍数分别为7.51和1.28倍。兴义市白纹伊蚊成蚊对溴氰菊酯、高效氯氰菊酯、氯菊酯及杀螟硫磷的24 h死亡率分别为27.22%、57.89%、46.75%及100%;赤水市白纹伊蚊成蚊对溴氰菊酯、高效氯氰菊酯、氯菊酯的死亡率分别为53.00%、93.33%和94.40%,对残杀威的死亡率为99.20%。 结论 两地白纹伊蚊幼蚊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均达中抗以上水平,对DDVP敏感。赤水市幼蚊对残杀威属低抗水平,对 Bti敏感。两地成蚊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为抗性或可疑抗性种群,对杀螟硫磷或残杀威为敏感种群。建议后期两地蚊媒防治工作以综合性防治为原则,及时监测白纹伊蚊的抗药性水平及变化趋势,停用高抗性药物,适当轮换或复配用药,延缓抗药性的产生及发展。
2021, 32 (3): 302-306.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1.03.009
蚊媒甲病毒属病毒半巢式PCR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薛志静, 赵宁, 王君, 宋秀平, 孟凤霞, 梁文琴, 周敬祝, 王丹, 张忠, 刘起勇
摘要309)      PDF (2981KB)(1089)   
目的 建立基于蚊媒甲病毒属病毒通用引物的半巢式PCR(RT-hemi-nested PCR)检测方法,用于甲病毒属病毒的实验室检测。 方法 根据GenBank中的甲病毒属病毒全基因组序列,在其保守区设计3条甲病毒属病毒通用引物,以辛德毕斯病毒(SINV)cDNA、基孔肯雅病毒(CHIKV)cDNA为模板优化条件建立半巢式PCR方法,验证该方法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并对野外采集的蚊虫标本进行检测。 结果 敏感性检测结果显示,SINV、CHIKV的检测下限值分别为3×10 3和3×10 4拷贝/μl。特异性检测结果显示,该体系仅能扩增蚊媒甲病毒属病毒目的基因而不能扩增其他病毒。用该方法对野外采集的蚊虫标本进行检测,结果显示未扩增出阳性条带。 结论 建立的半巢式PCR检测方法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可用于甲病毒属病毒感染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
2021, 32 (2): 132-138.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1.02.003
贵州省不同地区2018年蚊虫及蚊媒病毒调查
薛志静, 王君, 宋秀平, 栗冬梅, 赵宁, 闫冬明, 梁文琴, 周敬祝, 王丹, 张瑞玲, 张忠, 刘起勇
摘要423)      PDF (762KB)(1003)   
目的 调查贵州省不同地区蚊虫种类及蚊媒病毒的分布情况,为蚊媒传染病的防治提供依据。 方法 2018年8月在贵州省黎平、从江县、花溪、乌当区4个采集点使用诱蚊灯法采集蚊虫。通过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病毒种类,并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对新分离病毒的序列进行分析。 结果 在贵州省上述4个采集点共采集蚊虫3属4种17 018只,包括三带喙库蚊(34.0%)、淡色库蚊(2.3%)、中华按蚊(24.7%)和骚扰阿蚊(39.0%),其中骚扰阿蚊数量最多。从蚊虫标本中共分离到2株病毒,经分子生物学鉴定,从三带喙库蚊中分离的病毒株GZWK属于基因Ⅰ型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JEV),从骚扰阿蚊中分离的病毒株GZWA为基因Ⅲ型JEV。 结论在贵州省调查的不同地区中骚扰阿蚊为优势蚊种,并在蚊虫中分离到JEV。GZWK与基因Ⅰ型JEV VN105越南分离株进化关系较近,GZWA与基因Ⅲ型JEV FJ0339福建省分离株进化关系较近。
2019, 30 (3): 259-263.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19.03.007
贵州省2017年蚊虫及蚊传虫媒病毒调查研究
宋颂, 付士红, 李元元, 李晓龙, 王定明, 田珍灶, 周敬祝, 何英, 雷雯雯, 王环宇, 王斌, 鲁晓晴, 梁国栋
摘要327)      PDF (3290KB)(959)   
目的 了解贵州省东北部地区蚊虫以及蚊传虫媒病毒的种类及其分布。 方法 2017年在贵州省德江、江口县村庄的动物饲养圈使用诱蚊灯采集蚊虫,现场分类并冻存于液氮备用。采集的蚊虫标本在实验室处理后接种BHK-21和C6/36细胞分离病毒,同时进行标本中病毒基因检测。使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对病毒基因组开展分子遗传学分析。 结果 2017年在贵州省德江县龙泉乡居池坝村、青龙镇石打头村、江口县快场村共采集蚊虫3属3种7 380只,其中骚扰阿蚊最多,占采集蚊虫总数的61.55%(4 542/7 380),中华按蚊占26.80%(1 978/7 380),三带喙库蚊810只以及其他蚊虫50只。从蚊虫中分离到3株引起组织培养细胞病变的病毒分离物;经分子生物学鉴定,从三带喙库蚊中分离的病毒株GZDJ1765属于Ⅰ型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病毒,另2株病毒株均来自骚扰阿蚊(GZDJ1746-1、GZDJ1752-1),经鉴定为盖塔病毒。3批蚊虫(GZDJ1704、GZDJ1743-2、GZDJ1751-2)乙脑病毒基因PCR检测均为阳性。 结论 贵州省东北部地区所调查的农村地区动物饲养圈骚扰阿蚊为优势蚊种,蚊虫中携带乙脑病毒和盖塔病毒。
2018, 29 (5): 428-435.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18.05.002
贵州省道真县一起输入性登革热疫情的调查处置分析
田珍灶, 胡灿, 周敬祝, 邹志霆, 李法锦, 郭军, 黄红武, 余多, 姚刚, 冷远强, 曾地敏, 杨国军, 郭黄吉
摘要285)      PDF (324KB)(1148)   
目的 调查贵州省道真县输入性登革热疫情流行病学特点及媒介伊蚊种类及其密度,为防控工作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个案调查表对2016年7月道真县马尔代夫归国人员中的登革热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利用ELISA方法对归国人员血清进行IgM抗体检测;采用人诱法和布雷图指数(BI)法对媒介伊蚊密度进行调查。 结果 26名归国务工人员中,登革热IgM抗体阳性6份,其中临床诊断病例5例,疑似病例2例,隐性感染者1例,罹患率为30.77%。7例患者经治愈出院,其余19人隔离观察14 d未发病。道真县玉溪镇、河口乡和棕坪镇的媒介伊蚊监测人诱停落指数为2.4只/(人·h),超过C级[人诱停落法≤ 1.5只/(人·h)]水平;BI为7.0,略高于控制登革热传播的阈值(BI ≤ 5)。 结论 该起登革热输入性疫情得到有效控制,未引起本地流行。
2018, 29 (1): 80-82.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18.01.021
贵州省德江县吸血蠓采集名录及一新种(双翅目:蠓科)
刘国平, 田珍灶, 付士红, 周敬祝, 李元元, 王定明, 梁国栋
摘要363)      PDF (527KB)(940)   
该文报道了2016年在贵州省德江县诱集的吸血蠓2属16种,包括库蠓属13种和蠛蠓属3种;新发现库蠓属屋室亚属1新种:青龙库蠓〔 CulicoidesOecactaqinglongensis Liu,sp.nov.〕;贵州省首次纪录5种,分别为琉球库蠓、孔庙库蠓、新替库蠓、褐肩库蠓和儋县蠛蠓。青龙库蠓与冲绳库蠓( C.okinawensis Arnaud,1956)相近似,后者翅长1.38 mm,触角嗅觉器分布在3~14节,触角比为1.28,大颚齿17枚;雄虫阳茎中叶,阳基侧突,抱器基节腹踝的形态与本新种明显不同。新种模式标本保存在沈阳军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沈阳110034)。
2017, 28 (4): 376-378.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17.04.018
贵州省一起人间布鲁氏菌病疫情高危人群调查及分离菌遗传特征分析
王月, 陈红, 李沛丽, 刘英, 马青, 周敬祝, 余春, 黄艳, 唐光鹏, 王定明, 李世军
摘要320)      PDF (1085KB)(880)   

目的 对贵州省威宁县一起人间布鲁氏菌病(布病)疫情中的高危人群进行血清学调查、菌株分离鉴定及遗传特征分析,为布病疫情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试管凝集试验对疫情中的高危人群进行抗体检测,采用虎红平板试验检测该起疫情中羊群血液布鲁氏菌抗体情况,分离抗体阳性患者病原菌进行培养,应用传统方法和布鲁氏菌属特异性PCR(BCSP31-PCR)、种/型特异性PCR(AMOS-PCR)对分离菌株进行鉴定,利用多位点可变数目串联重复序列分析(MLVA-16)和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对菌株进行分子流行病学特征分析。结果 43名高危人群中布鲁氏菌抗体阳性6 名,抽取该疫情羊群血液302 份经虎红平板试验检测结果显示,阳性64 份,阳性率为21.19%。1名抗体阳性者分离出布鲁氏菌可疑菌,鉴定为羊种生物3型布鲁氏菌,MLVA-16结果显示与布鲁氏菌羊种生物3型聚类最近,MLST分析显示分离菌株为ST8型。结论 分离自该起疫情的菌株遗传特征和鉴定结果符合羊种生物3型布鲁氏菌,MLST结果为ST8型。尽管抗体阳性并分离出布鲁氏菌,但是无相关症状,均为布鲁氏菌隐性感染者。疑似因贩运羊只引入疫畜而导致布病疫情,应引起医生、卫生及动物检验检疫等相关部门重视。

2016, 27 (4): 345-349.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16.04.008
从桂黔交界地区中华硬蜱中分离到莱姆病螺旋体
李永学1,王昭孝2,曾霞3,王树声4,余春2,周敬祝2
摘要1043)      PDF (534KB)(1056)   

目的 从桂黔交界地区捕获的蜱中分离莱姆病螺旋体,以探查广西壮族自治区(广西区)和贵州省莱姆病的传播媒介。方法 用BSK-Ⅱ培养基从蜱中分离莱姆病螺旋体。用PCR扩增分离菌株的5S~23S rRNA基因间隔区,将PCR扩增产物克隆后测序,通过将测序结果与基因库中莱姆病螺旋体菌株的5S~23S rRNA基因间隔区进行同源性比较和分析,从而鉴定分离株的基因型。结果 从捕获的中华硬蜱中分离出1株莱姆病螺旋体(命名为QLT1)。分离株经鉴定为Borrelia valaisiana基因型莱姆病螺旋体。结论 中华硬蜱很有可能是广西区和贵州省莱姆病的传播媒介。

2010, 21 (3): 238-240.
贵州省狂犬病高发地区影响因素调查分析
余春1, 王定明1, 庄妍1, 李昭毅 1, 周敬祝1, 黄艳1, 刘波2, 张董2, 许真2,
摘要1284)      PDF (370KB)(1230)   

【摘要】 目的 了解贵州省狂犬病高发地区的影响因素,为制定适合农村地区的有针对性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抽样方法,所有调查数据用EpiData软件录入,用Excel 2003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近年镇宁县狂犬病发病严重,2005年和2006年狂犬病发病率分别为6.16/10万和5.19/10万,病例暴露主要由犬伤所致。养犬数量大,导致人群犬伤暴露率较高,2006年为6.47%,学生人群暴露率(10.58%)与农民暴露率(5.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6.57,P<0.001)。暴露人群中有31.40%暴露者未到医疗机构处理、35.41%未接种狂犬病疫苗、Ⅲ度暴露者中仅4.26%使用了狂犬病免疫球蛋白,村民狂犬病防治知识的知晓率低。结论 被调查地区饲养犬密度高而免疫率低、人群暴露率较高和人群暴露后处置率较低等是狂犬病高发的主要因素。

2009, 20 (2): 151-153.
贵州省流行性乙型脑炎病例监测的研究
宋群锋;王定明;蒋维佳; 周敬祝; 胡静
摘要1183)      PDF (141KB)(714)   
目的 通过对贵州省2004-2005年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病例监测的研究,了解乙脑实验室确诊病例占报告病例的比例,掌握贵州省乙脑真实流行状况,为乙脑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根据疫情信息监测管理系统、个案调查资料、实验室结果及2个国家级监测县的病例监测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2004、2005年分别报告乙脑病例1230和1038例,15岁以下病例分别占总病例数的96.58%(1188/1230)和97.69%(1014/1038),男性与女性病例之比分别是1.58∶1和1.57∶1;发病主要集中在7-8月,分别占78.21%(962/1230)和79.09%(821/1038)。监测县7-8月病例占88.36%(319/361)。发病有明显季节性,且为高度散发;有免疫史的分别为6.90%(26/377)和8.86%(32/361);实验室乙脑IgM抗体阳性率分别为74.90%(188/251)和71.74%(259/361)。监测县乙脑IgM抗体阳性率为71.88%(23/32)。乙脑病例监测:2005年比2004年下降15.61%。监测县2005年乙脑发病数比2004年下降39.47%。结论 贵州省实验室确诊乙脑病例数占总报告病例数的71.88%~74.90%。应进一步加强乙脑专项监测和提高实验室诊断技术,使非乙脑报告病例得到明确诊断;继续对15岁以下儿童实施乙脑疫苗预防接种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
1997至2004年贵州省流行性乙型脑炎病例流行病学分析及控制策略
宋群锋;陶沁;余春;蒋维佳;周敬祝;王昭孝
摘要1121)      PDF (370KB)(696)   
目的 分析贵州省1997~2004年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流行趋势,为乙脑预防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疫情信息监测管理系统的监测资料及2004年个案调查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累计报告13664例乙脑病例,年均发病率为4.65/10万;累计死亡540例,年均死亡率为0.18/10万;年均病死率为3.95%;男女发病之比为1.48∶1,病例中以散居儿童为主(67.54%),其次为学生(23.06%)。10岁以下病例占88.00%(12024/13664);高发季节为6~10月,发病高峰在7~8月。结论 贵州省乙脑发病人群主要是10岁以下儿童,高发季节为6~10月。前2位高发地区为遵义市和毕节地区。建议对高发地区和高发县开展健康教育和宣传动员,对0~10岁儿童开展乙脑疫苗预防接种,并开展防蚊灭蚊,降低乙脑发病率。
2004年贵州省人间狂犬病流行病学分析及控制对策
宋群锋;王昭孝;余春;周敬祝;胡静;吴昊;蒋维佳
摘要1059)      PDF (463KB)(692)   
目的 通过对2004年贵州省狂犬病病例监测,分析流行状况,以探讨控制方法。方法 对疫情信息监测管理系统及个案调查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2004年共报告狂犬病206例,发病率和死亡率均为0.53/10万。黔西南州安龙县的病例占全州病例数的65.67%。全年均有发病,发病高峰时间为3月和7~10月。7~10月病例数占总病例数的46.12%。男女发病比例为2.68∶1。发病以农民为多,占57.28%,其次是学生,占27.18%。高发年龄为10~44岁组,占66.50%。发病年龄最小的2岁,最大的76岁。结论 贵州省狂犬病发病主要以农民和学生为多,7~10月病例较多。高发地区是黔西南州、黔南州、黔东南州和安顺市。建议进一步加强犬类的“管、免、灭”;加强宣传和健康教育,使人们在被带狂犬病毒的犬类咬伤后及时获得狂犬病暴露后的免疫预防;尽可能地对高危人群和高发地区开展暴露前免疫,降低贵州省狂犬病发病率。